近年來,宜賓市珙縣深入貫徹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針對“6·17”地震的破壞情況,以生態修復、環境治理和地災預防為重點,不斷強化防災減災、污染防治能力,全力提升生態功能。
全域統籌謀劃 構筑生態治理“第一梯隊”
根據生態環境破壞程度,從林業竹業、生態環境等部門抽調環境生態類專業干部開展專題調研,實地走訪地震破壞點、地災點和生態發展薄弱點,全面“掃描”、集中“會診”,精準施策修復“受傷生態”。根據地震造成的生態受損情況,編制《“竹+楨楠”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方案》,投入補助金750萬元,在該縣巡場鎮、珙泉鎮等地實施1.5萬畝“竹+楨楠”林業生態修復項目,及時補齊受損短板;扎實開展洛浦河水環境綜合治理、余家老垃圾場土壤修復、環境監測體系等建設,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珙縣“兩山”之路實踐,高質量建設巡場鎮“三合·萬物生”微田園,統籌實施工礦記憶、果蔬種植等項目,為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提供范例。
專業措施推進 構筑生態治理“第二梯隊”
該縣結合烏蒙山石漠化區域發展產業難等問題,組織水利、環保等30余名技術人才到云南、貴州以及縣情相近的地區學習環境治理先進經驗,現場觀摩求取生態治理“真經”,并邀請國內生態治理專家深入珙縣受損較重的洛浦河、巡場河等地實地踏勘,現場提出“立足河情水情,推行生態隔離治理、污水凈化處理和河道兩岸坡面生態防護”等工作建議,充分依托專業力量和專家智慧,找準生態修復的現實路徑、治理手段和最佳方法。同時,動員生態治理相關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沉下鄉鎮,扎實推進上羅鎮烏蒙山石漠化地區種養循環、玉和苗族鄉烏蒙山區苗族文化生態農業融合等發展示范區建設,全縣新增綠化面積5.37萬畝。
志愿力量協助 構筑生態治理“第三梯隊”
為實現廣泛參與,共同致力生態治理,該縣充分調動民兵、村社干部等社會力量,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,組織引導地災點附近群眾避險搬遷,進入相對集中的安置點居住。目前,已治理完成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43處,順利完成100戶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避險搬遷。與此同時,鼓勵社會組織、相關企業、生態保護志愿人士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建設,引進深圳城投綠色能源公司,投資6500萬元實施農村廢棄物綜合治理及再生能源項目,形成“農業生產—廢料產氣—沼氣發電”的能源再生模式,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。(珙縣縣委宣傳部 李茂 供稿)